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事故风险随之加大,不仅给劳动者个人与家庭造成极大痛苦与损失,也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损失,引发不良社会影响甚至威胁社会安全、稳定。因此,探索减少事故损失、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途径,实施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,而在救援过程中,先进装备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愈发重要。
现状与问题
应急救援需求的增长,客观上催生了应急救援类装备,包括应急监测预警装备、应急通信指挥装备、应急救援处置装备、应急安置保障装备等的发展。目前,我国在应急装备的制造和研发方面,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的生产企业,它们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技术及生产优势,投身应急装备制造业。
为鼓励和支持应急产业发展,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(2011-2015年)》对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,发展应急产业均提出了明确要求;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(2006-2020年)》、发改委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(2011年)》分别将“公共安全”“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”作为重点领域和鼓励发展产业类别;工信部《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(2009年)》明确提出加快制定应急工业产品相关标准,促进应急工业产品推广;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《国家安全生产“十二五”规划》中,做出了促进安全产业发展,建立国家安全产业基地的规划。
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,企业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、自主品牌和创新性产品为重点,加强应急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,应急装备科技水平逐步提高,新产品开发、新技术应用范围日益广泛。广东、安徽、重庆、浙江等地方政府,结合经济结构调整、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,将应急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,一批产业基地正在形成(见图1)。
然而,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,应急产业起步较晚,大部分应急产品还没有摆脱低技术含量、低附加值的状况,特别是大型、关键性应急装备,难以适应应急需要,直接影响了应急处置效果。例如,2014年1月11日,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独克宗古城大火造成242栋房屋被烧毁,古城内部分文物、唐卡及其他文化艺术品被烧毁,经济损失无可估量。当地消防官兵虽然在接警1min后就出警,但由于街道狭窄,消防车辆无法进入,消防水源不足,又缺乏与消防车配合的远程供水装备,火势无法得到有效控制,拥有现代化救援装备的2000余名官兵“望火兴叹”,最后只能运用大型工程机械将木质结构建筑强行拆除,开辟出隔离带,阻止火势蔓延,但半座古城最终葬身火海。
发展趋势分析
我国幅员辽阔、灾害频发,城乡差异大,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。大城市聚集了庞大的人口、资源、产业,城市受灾对象的集中性、城市灾害后果的严重性和放大性,使应急管理工作任务繁重,而中小城镇、乡村往往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、安全保障能力偏低,从而形成我国高风险的城市和不设防的乡村并存的局面。
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,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道路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,着力在城乡规划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: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,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”。
伴随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、危险源增多,应急救援任务也愈加繁重,若不加以重视,类似“香格里拉古城火灾”的悲剧还会重演。发展一种轻量化、高机动性、可实施组合化救援的应急装备成为服务城镇化的必然选择。
此外,大型事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道路的损毁、交通与通信的阻断。现有成套装备由于体积大、笨重,难以满足快速运输要求,且自身行驶速度低、通过性差,造成救援人员、装备、生活物资无法快速到达现场,从而延误了救援时机。工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救援装备必须具备较高的机动性,即越野性能优越、反应速度快,可以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。
救援装备到达现场后,由于设施不统一、缺乏生产标准,往往在事故现场呈“多国部队”化、装备之间不通用,在具备专业知识的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,关键时刻无法形成合力,这就对装备的标准化和统一性提出了更高要求,同时要便于开展广泛培训、发生故障时可互换、形成较强战斗力。
因此,我国的应急救援装备应避免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概念化方向发展的误区,而应当首先立足于我国幅员辽阔、城乡差异大的具体国情,着力解决实战化、大众化、标准化的问题。标准化,即:实施标准化装备、规范化操作,有限的应急资源(人员、装备)最大程度的利用;大众化,即:最有效的救援是自救、互救,应急知识的社会化普及培训至关重要;实战化,即:装备简单、易学、可靠、实际,开展实战演练培训。 |